当前位置: 首页 > 以案说法 > 理论研讨
关于民事诉讼中“接受货币一方”管辖的理解
分享到:
作者:胡宪芝  发布时间:2020-09-25 09:56:11 打印 字号: | |

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指各级法院之间和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民事诉讼管辖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合同纠纷管辖因充分结合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管辖地选择范围较大。合同纠纷管辖的原则性规定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同时,法律赋予合同当事人协议约定管辖的权利。

实务中,很多纠纷发生在没有约定管辖地也未约定合同履行地的情况下,有些当事人因片面理解规定,导致诉讼效率降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55号)第十八条规定,合同对履行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的,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交付不动产的,不动产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其他标的,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即时结清的合同,交易行为地为合同履行地。很多合同纠纷的当事人将“接受货币一方”理解为诉讼请求中有金钱给付请求的原告,这种理解截取了“接受货币一方”的字面意义,脱离了条文的含义。该条文在程序法上回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二条第三项关于合同履行地不明确情况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二条第三项规定,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55号)第十八条是对“合同履行地”的确定。其中“给付货币”指的是履行合同约定中的给付货币义务。当事人在合同纠纷中要求对方支付金钱,其依据可能是要求支付价款,也有可能是要求承担违约责任。而在违约之诉中,既包括因履行金线义务导致的违约之诉,还包括因履行非金钱义务产生的违约之诉。对于后者,当事人发生的争议并不是针对合同中“给付货币”义务,而是针对其他义务。又如在民间借贷纠纷中因不同的争议标的,“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存在两种情形;即出借人所在地和借款人所在地。当双方当事人在案涉借款是否出借事项上产生争议时,以借款人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当双方当事人在案涉借款及其利息是否归还事项上产生争议时,以出借人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因此,当事人在决定起诉地时应该抓住“当事人争议标的”这一标准来确定,不能简单地以诉讼请求当中有支付金钱内容为由,将管辖地确定为原告所在地。以免影响诉讼效率,扩大诉讼成本。

责任编辑:胡宪芝